对话独立策展人与商业画廊策展人丨学术与商业同行

“策展人”一词来源于英文 “CURATOR”,全称是“展览策划人”,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欧洲,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负责收藏建设、藏品研究、策划展览、组织和阐释展览内容的专业人员。中国当代的策展思维是从“八五美术新潮”开始,一批艺术评论家展开了艺术理念与价值标准的探讨,自此之后“艺术策展人”职业在中国逐渐地发展起来


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的策展人活跃在中国艺术行业一线,他们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和方向。艺术市场通讯采访到四位青年策展人,分为上下两篇呈现。上篇采访的是来自非营利机构的两位策展人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览部总监郭希、X美术馆首席策展人吴冬雪(Poppy Wu);下篇中,我们将对话独立策展人、写作者龙星如与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策展人唐一菲,聚焦不同视角下,策展人对展览会如何诠释

画板 5-80.jpg

龙星如是一位独立策展人、写作者、博古睿学者,现博士就读于伦敦大学金匠学院的前沿实践方向。在谈到选择从事策展人职业时,她分享道,兴趣是她选择进入策展领域工作的主要原因。她的工作领域比较小而具体(艺术、科学与技术的中间地带),展览是能够对这个领域都开放的讲述方式。龙星如近期策划的展览包括“山海运算,域间路由”,“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首届北京艺术双年展科技艺术板块),“他山之石,新代理人”(PSA青策计划),“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Hyundai Blue Prize策展人奖,sophialexa.com)等。


640.jpg他山之石,新代理人”线上展览项目网页动态,图片来源: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在龙星如看来,策展固然会包括对课题的研究、对作品的选择、对空间的直觉、对项目管理的了解等,对于“科技艺术”的策展来说,对技术语言的熟悉也很重要。她自身有一些软硬件编程基础,这是一个前提,许多合作艺术家的作品会涉及到自制程序或硬件,当艺术家无法到场安装的时候(尤其是疫情期间),她就需要消化tech-rider(技术要求)并和设备老师一起安装这些作品(大多数并非标准化的设备,或需本地化/配置运行环境,所以不太容易找到供应方一次性解决问题)。

2018年,龙星如参加了现代汽车文化中心的Blue Prize策展人比赛,她策划了一个名为“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的展览,以回应当时正在萌生的关于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一系列讨论,用到了当时方兴未艾的GPT-2(也是chatGPT的前身)进行了“策展chatbot创作”。龙星如感慨道,“大模型兴起并迅速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和视觉领域的显学后,再回看这个展览,会有些感触——在同一项技术进程的不同阶段,以艺术角度所产生的回应是不尽相同的。”


5baef4b0caccfb39b4e6db5e9744cbf9.jpeg“撒谎的索菲亚和嘲讽的艾莉克莎”展览现场,张文心,《无机者的秘仪》,8K有声动画,2019,展览网站:sophialexa.com,图片来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作为一名独立策展人,龙星如会最优先考量自己在一段时间内关注的话题和研究的方向,比如最近三年来,她一直比较明确关注的是批判基础设施研究和环境媒介。这些研究中有让她感到不确定、想要提问、想要反复推敲的地方,这些没有很快解法或答案的部分往往会成为她最明确的策展冲动。例如,她在北京艺术双年展的“科技艺术”板块担任展览“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的策展人时,正在关注“热量媒介”(thermal media)的话题,故而通过展览设想了一个关于“融化”的,冷和热(及其象征的技术形态)之间的故事。目前为止,她还是以兴趣/关注点或俗话说的“问题意识”(只是这个“问题”未必是艺术世界内部的问题)为驱动的一个工作者。当然,也会有一些情况是收到一些让她好奇心顿时爆棚的邀约,会视为一个和未知领域产生对话的机会——比如最近一年多,她陆续参与策划了一些和天文有关的项目,都是偶然缘起。


屏幕快照 2023-08-23 上午11.28.13.png“大地热流:回到太阳时间的访客”展览现场,陈哲,《关于891次黄昏心灵活动的百科全书》,展览网站:earthheat.cloud,图片来源:earthheat.cloud


龙星如受到她导师Irit Rogoff等人所提的the Curatorial(策展意识)的概念,尤其是“event of Knowledge”(知识事件)一定的影响,她会更在乎事物之间的关系/组合,而非“展览”这一个已被较为熟知的形态。龙星如提道,她尝试推动的艺术和基础科学相关的项目,或多或少都是带着这样的念头在“策展”的。最大的收获是找到了一种和不同领域的知识、经验以及具体的个体之间自在相处的方式——即使将来不以“策展”称呼它,也会是一种能伴她前行的能量。

使用社交媒体是向外界传达自己观点与见解的方式,我们观察到龙星如经常会在小红书上输出内容和观点,包括书单、Q&A、免费分享的艺术类Open Call(开放式提案)的Notion表单,甚至会偶尔做直播。当提到是否希望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更多的曝光量或策展、写作的机会时,她坦言并没有这方面想法,自己的工作项目已经排到了明年年底,目前正在与上海明当代美术馆的策展人钱诗怡共同策划年底新展——以“无声”作为起点展开的一段基础设施思辨;同时还在与瑞士洛桑理工联合策划明年夏天的一个与天文/宇宙学有关的展览。而之所以会经营社交媒体,只是希望给刚入行、对这个领域感到好奇的从业者分享自己的一些经验或教训。

屏幕快照 2023-08-23 上午7.02.50.png

Open Call(开放式提案)的Notion表单,图片来源:龙星如


接下来几年,龙星如会更多地将重心往写作方面倾斜,也会更多地推进一些并不那么常规的策展项目,如她和艺术家贺子珂从2021年开始做的“云下贵州”系列,这是一个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科技基础设施的走访项目,每年会集结不同的艺术家、研究者、科幻作家和创作者以“技术基建”为主题进行走访。这个项目已经进行到第二期,会于今年和英国蛇形画廊的创造性人工智能实验室共同进行出版。

屏幕快照 2023-08-28 11.14.34.png“云下贵州”项目走访机构现场,贵阳,项目网站:temporalstack.com,图片来源:temporalstack.com

此外,龙星如还和她的朋友们科技史研究者徐川和媒介史研究者王洪喆共同运营着一个专注于技术史、媒介研究和科技艺术的独立项目“拆东西研究所”(Assembly),会以出版、驻地等形式对感兴趣的同行开放。她将在这个框架内专注于策划一些有趣的艺术与基础科学之间的、有“策展性”的项目。

龙星如表示,技与艺术之间还存在或许暂时暧昧不明的空间,希望邀请更多的人一起讨论作为文化的技术、非中性的技术、有地理政治属性的技术,而非一个笼统的虚构概念,它既不是Sillicon Valley(硅谷)意义上的解放式(emancipating)技术,也不是《大机器停止》里的瘫痪式(paralyzing)机器



画板 6-80.jpg

唐一菲是蜂巢当代艺术中心的青年策展人,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策展专业。她关注在跨文化政治和国际视角下的当代艺术机制,以及游牧于地理和历史的另类叙事。近期实践多以艺术家个案和项目推进个体出发的创作和非官方的推演产生的隐喻和影射的潜力。策划展览包括:“HBP XLIV 张铭轩:穴”(2023),“皮肤地形(Terrain of the Skin)”(2023),“作茧自缚(Love this Pain)”(2022),“People’s Park Plinth”(2021)等;曾组织项目Artist Dish 培养皿计划,文章刊登于独立杂志《黑齿》等。


WechatIMG147.jpg“HBP XLIV张铭轩:穴”展览现场,蜂巢·生成丨上海,2023(目前该展览正在展出),图片来源: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唐一菲出生于1997年,小时候学习国画的经验对艺术一直保留了兴趣,在商科的学习之后转而投入策展。而商科的学习经历,让她对整个项目逻辑、市场系统有一些了解,也更便于将想法落地。最初进入策展专业时,唐一菲在补充大量的艺术史、展览史、艺术理论等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同时,集中性地观看展览和感知作品。伦敦的策展学科的课程设置也决定了她有很多机会参与学术性的研究讨论与不同机构间的实践走访,这样的学习过程让她得到了非常多跨学科的体悟与收获。

在伦敦求学期间,唐一菲所在的当代艺术策展的团队与伦敦的关注去中心化的艺术和技术的机构Furtherfield合作,策划了People’s Park Plinth中的委任艺术家Hannah Kemp-Welch 和Lisa Hall在芬斯伯里公园(Finsbury Park)进行的特定场域声音装置:We are just animals, humans, and machines getting on together in specific lifeworlds,由Studio Hyte进行终端技术支持。“这个网络应用程序试图呈现的是一种人类与其他物种共存的数字听觉体验,通过对声音和心理地理学的探索,芬斯伯里公园成为重新绘制和构建当地生态和社区的‘基座’。”这是她的第一次在地策展实践。


WechatIMG142.jpgWechatIMG143.jpg声音装置在手机网页上显示,Hannah Kemp-Welch 和Lisa Hall,图片来源:peoplesparkplinth.org


疫情期间,线上线下的复杂关系和对艺术机制本身的好奇催生了“Artist Dish培养皿计划”——一个线上实验,由唐一菲和朋友们孙芮頔、阴伯图共同组织策划,邀请艺术家戴陈连、刘丽娟、王雪翰进行从2020年8月一直持续到2021年10月长达一年的持续讨论,与艺术家进行无实物新创作的同步,共同探索思维边界并向外延展。后来,这个艺术项目的过程和档案在北京的独立艺术组织和项目空间——激发研究所中展出。

WechatIMG144.jpg

“Artist Dish培养皿计划”项目线下展览现场,激发研究所,2021,图片来源:临时策展小组


加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后,唐一菲策划了日本艺术家皆藤斋的个展“黩”,正在展出的年轻艺术家张铭轩的首次个展“穴”;以及群展“皮肤地形”,呈现了艺术家蔡宝贤、曹舒怡、黎雨诗、裴彦清、任佳琳、陶伊的多元实践。“无论是具有东亚文化根源特质的艺术家个案还是最新一代艺术家从自身身份和身体本源出发的综合实践,艺术家们都摒弃了被书写的历史和框架,以携带自身文化基因和社会属性的经验记忆结合虚构空间进行掷地有声的探索。”回顾进入策展领域以来,唐一菲在与机构合作,独立项目,画廊空间的不同实践中,将策展思维置于更广泛的知识交流中,试图打破对艺术领域的传统预设并建立对话。


WechatIMG141.jpg“皆藤斋:黩”展览现场,蜂巢丨北京,2022,图片来源: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策展人是和艺术家共同成长的。唐一菲认为,双方的沟通与合作就像在谈恋爱,比如把握介入创作的尺度和找到一种不同角色之间的认知平衡,有意识地相互激发。在谈到这些年轻艺术家带给她的感受时,唐一菲分享道“艺术家一定是非要做艺术不可的人”,如今年轻的艺术家们对“艺术家”这份职业也有着越来越清晰的认知和规划。唐一菲认为,“至少有一点真的喜欢艺术”是一个艺术行业从业者能够坚持从事艺术行业和工作地比较快乐的特质

她还提到,策展人需要理解策展作为一种综合实践以及广义上的更多可能性,策展并不止狭义上的策划展览——即布置展览、阐释作品等,也包括组织艺术项目或者事件——比如涉及公共活动、延伸讨论、写作出版等,这些都是策展的工作范围。唐一菲分享道,展览分为很多类型,不同的展览与观众互动的预期和程度都各不相同。她不想策划从上往下给观众传授观点的展览,更希望通过艺术家的作品给观众提供一个支点来理解作品和艺术家,乃至敞开新的世界,保留艺术直觉性的感知。正如策展这份工作带给她最大的感受——能够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与艺术家、作品、展览共情


b5e1b4e9b93d1e51c977c1a113ce1077.png640.png“皮肤地形”展览现场,蜂巢丨北京,2023,图片来源: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八五美术新潮”后,中国当代艺术活动中开始出现了策展人角色,老一辈的策展人作为开拓者,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在唐一菲看来,前辈策展人(文化从业者)更多地是寻找大方向,他们的语境在时代的洪流中,偏向于讨论宏大议题、思潮碰撞、革新改变,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而对唐一菲个人来说,作为年轻一代的策展人,她更想从一些细微处撬动庞大之物。如今人们所处的时代多元且包容,个人的发声非常重要。她希望每个人的声音都能够被听见,这些声音并不是被刻板地分类、贴标签,而是能够让每个微小的声音都得以找到它的位置。她尝试通过自己的一些尝试在蜂巢这个平台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与蜂巢共同呈现更多好的展览和项目。

当今的社会一直处于快速更新的状态,艺术的发展也始终被时代影响着,唐一菲认为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存在一眼可见性的大趋势。个人的话语能够吸引观众、引领趣味,就能够成为一种趋势。策展人是一种媒介,把艺术家、展览、画廊、机构等这些因素联系起来,以创造话语来书写新的框架。足够幸运的话,这些框架会成为历史,没有那么幸运的话,也能够在策展人、艺术家或是观众的个人记忆里成为一些经验。

TinaX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