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蜂巢艺术创始人夏季风丨如何构建属于中国的艺术标准?
时值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成立十周年,“蜂巢|上海”与“蜂巢·生成”两个展馆同步落户上海,选址外滩历史风貌区域内的百年优秀建筑,以更大力度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在此之际,艺术市场通讯邀请到画廊创始人夏季风与我们畅谈,从蜂巢的创办初衷聊起,谈到为何要构建属于中国的艺术标准,揭秘了蜂巢持续输出优秀年轻艺术家的秘诀,以及他对中国艺术市场和南北藏家品味的观察,在最后还与我们大方分享了蜂巢之后的展览计划。
继上海两个新空间落地后,目前蜂巢在北京上海两地共拥有三个艺术空间。提及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办初衷,夏季风分享道,他曾在2008年参与创办了非盈利艺术机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由于投资方撤资,机构无法继续维持,本着对艺术的热爱和难以割舍的情怀,他希望将艺术作为一个长久发展的事业,也希望在运作机构的过程中更多加入的自己的认知与理念。各方面的因素叠加使他萌生了独立运营商业艺术机构的想法,2013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正式在北京应运而生。在画廊成立的十周年之际,蜂巢登陆上海继续开辟它的艺术商业版图。画廊选址在上海外滩的中一大楼,夏季风分享到,当时一进入大楼的一层空间,他就被中央的罗马立柱和玻璃的穹顶深深吸引,在他看来,这个空间弥漫着罗马式的艺术精神在里面,它是崇高的、向上的,庄严里又带着一种妩媚、优雅的气息,因此当即就确定将蜂巢上海空间落址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建筑内。当古典遇上当代,形成了美妙的化学反应,正如展厅中央高高挂起的宋琨作品,在穹顶之下赋予了更深一层的灵性和神圣感。“陆上行舟”展览现场,宋琨《泛灵族-初代鲛人》,蜂巢|上海对于蜂巢而言,上海只是其艺术商业版图的第一步,未来还将扩展至更多地区。对于多城多空间的管理,夏季风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中央厨房”模式——蜂巢会有一个明确的学术方向和框架,保证每个空间所传递的信息一致,同时根据艺术家的时间和作品内容对每个展览项目进行调配,为每个项目选择最适合的空间展示。例如,蜂巢北京空间面积有4000平方米,主馆会偏重呈现成熟艺术家的个展或是艺术家群展,偏厅如B厅、C厅则会落地“蜂巢·生成”的一些年轻艺术家项目;“蜂巢|上海”作为上海主馆会侧重举办已经有一定积累的艺术家们个展或群展项目;而距离上海主馆仅百米远的“蜂巢·生成”空间则会将精力投入扶持年轻艺术家的展览项目上。在提到蜂巢南北空间的差异时,夏季风认为,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氛围会导致艺术家、藏家、艺术市场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属于传统文化概念中的江南地区。该地区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长久以来沉淀的审美趣味偏好。蜂巢的上海的空间会侧重探讨南方的当代文化、艺术现状,也会有更多的国际性展览。南北两地空间的侧重点不同但不意味着有着巨大差异,夏季风分享道,他们并不排斥北方艺术在南方展示,南方艺术在北方落地,他希望南北两方的艺术能够在蜂巢的空间中产生交流。“上海不仅仅在全国,甚至在全球都算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它的商业环境非常健全、非常国际化。”夏季风这样说道。上海对当代艺术的认知明确,艺术收藏市场稳健,大批的私人美术馆如龙美术馆、星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宝龙美术馆等都几十年如一日地进行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关于藏家方面,上海的各年龄层的藏家多数都有个完整的、系统性的收藏框架。因为近几年的市场状况与政策的变动,一些私人美术馆或是藏家的收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也有新的藏家入局,整个收藏市场会有新的机遇。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始于20世纪90年代。“85新潮”开启了西方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遥远的东方国度有着它的历史和国情,它拥有巨大的艺术市场和商业发展空间,这些都吸引着西方的资本进入中国市场。上世纪九十年代,如红门画廊、香格纳画廊等一些有着西方基因的艺术机构进入中国市场。在夏季风看来,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之初少不了西方资本的推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艺术机构在运营过程中也将西方的语言和秩序植入了进来。中国需要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标准。“作为一个中国本土的画廊,我们希望构建一个有异于西方美学系统的标准。”夏季风表示,中西方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美学标准,中国从唐宋时期开始就与西方艺术所使用的创作媒介不同,中国乃至亚洲具有完全不同于西方的美学气质。然而,尽管中国有着悠远的艺术文化历史,但在构建自己艺术框架方面却是短暂的,要与西方已经发展多年的、系统性的、成熟的体系进行交流存在着一定的不对等关系。即便如此,我们仍可以预见这样的情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变。中国当代艺术在30多年迅猛发展中正变得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比如艺术机构的从业者从最初并非完全来自于艺术相关专业,到现在大部分为艺术科班出身;再比如中国新生代力量的崛起。近年来,中国艺术市场中的艺术家、藏家等人员构成正变得越来越年轻化,“这一批人肯定是这个时代当中最重要、最中坚的力量。”夏季风如是说。蜂巢从成立之初就将培养年轻藏家视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他与我们分享道,如今的很多年轻藏家的父辈已经完成相当程度的财富积累,能够让他们的子女拥有国际化的教育背景,而旅居海外的经历使这些藏家具备开阔的视野,他们已经形成了一套较成熟的的收藏理念和方式。随着80、90后藏家入场会使得整个行业生态变得更加多元化、规范化、专业化,同时使中国艺术市场边界不断拓展。回看不同代际艺术家的创作语言,其差异性反映出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时代语境。“85新潮”一辈的艺术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关注,得益于当时的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70后艺术家是时代发展的受益者,他们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全球化信息,相较于老一辈艺术家具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而如今的80后、90后艺术家是更具全球化特质的一代,他们大都有着非常清醒的自我认知,其作品不是对西方价值世界的纯粹模仿和献媚,有个人的普世价值观。夏季风认为,中国艺术的标准在这样的情境之下,从创作层面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自身的语言性表达。他还提到,“亚洲是一个大家庭,只不过每个国家所书写的章节各不相同而已。”目前蜂巢签约了如大竹茂夫、伊藤彩、娜蒂莎·琼斯等来自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家,期望推动整个亚洲艺术的发展。“蜂巢·生成”是蜂巢10年来一直运营的项目,旨在向外界推广年轻的、还未被市场发现的艺术家。10年时间内,“蜂巢·生成”项目已经为43位年轻艺术家举办首次个展。从这个项目中走出了如季鑫、张季、方媛、谭永勍、杜京泽、蒲英玮、管玉、李维伊、龚辰宇、卢豫、于林汉、费亦宁等年轻的艺术家。“蜂巢·生成”项目推出的43位艺术家中至少有一半在中国艺术圈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其中的数位更是当下中国艺术市场最具代表性的80后、90后艺术家。蜂巢对年轻艺术家的合作选择非常谨慎,“这些艺术家实际上都是我们精挑细选出来的,说他千里挑一,万里挑一都不过分。”夏季风介绍道,蜂巢在选择艺术家时有非常庞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每年艺术院校的毕业展、艺术界朋友的推荐等都是蜂巢储备年轻艺术家的渠道。在蜂巢接触艺术家之初并不会立马决定是否展开合作,会先拜访艺术家工作室,邀请艺术家参加群展等,再在了解艺术家的创作经历、知识储备与个性等基础上做出选择。他将蜂巢与艺术家的合作类比成结婚,是否能从恋爱关系进入到婚姻阶段需要看双方彼此的表现,只有彼此有深度的了解后才能决定是否能达成长期合作。他表示,蜂巢会更多地从有利于艺术家发展的角度来考量问题,不排斥与其他国际画廊共同代理艺术家,如果其他画廊能够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为艺术家提供更大的机会或是帮助,蜂巢乐意将自己的利益让渡出来。此外,在多数画廊都放弃为年轻艺术家制作实体纸质画册的境况下,蜂巢一直坚持为首次举办个展的艺术家出版纸质画册,夏季风认为,这些记录了艺术家首次个展的画册在艺术家成名之后,将成为对艺术家早期研究的珍贵资料。夏季风还提到,较多的艺术家刚从学校毕业,他们对整个艺术市场是缺乏经验的。蜂巢提供参展机会,与艺术家不断沟通,给予他们一些创作方向上的建议,但并不会干涉艺术家的创作。说到这里,他分享了与季鑫间的一个小故事,“最初见到季鑫,他是一个非常害羞和内敛的人,说话总低着头,我给他的建议是若是感到紧张可以把说话语速放慢。”如今的艺术市场,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追捧。在刚刚结束的中国嘉德春拍中,季鑫的作品《落地灯与鸢尾花》以230万元的价格再创纪录。夏季风介绍,季鑫早期的作品并不贵,蜂巢的一位藏家就在几年前以10万元以内的价格购入了一件季鑫的作品,去年这件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超百万的价格,是拍卖行估价的10倍,艺术家本人听到这个消息也大吃一惊,后来这位藏家又将卖画所得的收益继续回在蜂巢买画。他补充道,蜂巢对艺术家作品的定价不会根据艺术家在拍卖市场的价格而变,而是有计划地每两三年按照10%-15%的比例提高艺术家作品的价格。随着季鑫的市场热度高涨,作品排队在所难免。为了更好的帮助到艺术家的市场发展,蜂巢对藏家的选择也极为认真,夏季风表示,蜂巢的藏家许多也会为艺术家考虑,比如美国的一家基金会,很明确的表示会将购买的两件季鑫作品中的一件捐赠给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季鑫《落地灯与鸢尾花》,2020年,布面油画,180×120cm,图片来源:中国嘉德季鑫《川》,2022年,布面油画,150×120cm,迈阿密当代艺术中心收藏伴随艺术家成长的同时,蜂巢也在陪伴藏家成长。夏季风告诉我们,一些藏家会从艺术家的第一个展览开始,持续购买艺术家的作品,像是与季鑫合作的十年里,艺术家前七八年的市场一直都不温不火,但是藏家收藏稳健,会一直坚持收藏,如今市场给予了一定的回馈,画廊也替藏家能有所收益高兴,但对藏家而言,比收益更令人欣喜的或许是对其审美、判断的肯定。夏季风认为,疫情就像是一个节点,它对人类社会所带来的影响不亚于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战争”,其带来的影响是全球人类对灾难的感同深受。当人类面对巨大的困境时,艺术能够承担起缓解人们紧张焦虑情绪的角色。疫情的三年里,大多数艺术作品没法进行正常的流通,今年年初的开放很大程度上来说是一种对市场的释放,能明显看到市场呈现出蓬勃、繁荣的景象。然而“释放”风潮过去之后,市场会相对有所下调,但优秀的作品依然会保持它们应有的价值。从藏家层面来看,疫情的冲击可能会使一些藏家在财务层面缩减对艺术品的购买开支。但总体看来,新的藏家也在疫情后入场,艺术市场的总量依然在不断增长。夏季风认为,增量的原因是年轻的藏家不断涌入,80、90后的新藏家让整个艺术市场一下子变得极其活跃;而一些已有稳定收藏习惯的藏家,如龙美术馆、油罐艺术中心等,并不会对他们的收藏规划产生太大的影响。总体看来,整个艺术市场仍处于一个不断增长的状态。采访的最后,夏季风与我们分享了蜂巢接下来的展览计划。国内方面,今年8月,蜂巢将会邀请在纽约的青年策展人Sasha在北京举办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十周年特展之一,全面呈现全球最受关注的年轻一代艺术家;同月,蜂巢丨上海将会展出大中华地区的台湾老一辈抽象艺术家林寿宇的个展,此次展览是与伦敦的林寿宇基金会合作。此外,还会呈现印尼的年轻艺术家娜提莎·琼斯的个展;日本艺术家大竹茂夫的作品也会与公众见面。国外方面,6月份季鑫、夏禹、方媛的作品将会在以色列的首都特拉维夫展出;8月份,蜂巢策展部的年轻策展人邵依洋将会携蜂巢的年轻艺术家作品在伦敦以群展形式呈现。蜂巢艺术家与美术馆的合作档期已排至2025年。8月,段建伟将会在龙美术馆举办个展;同月,青岛的西海美术馆将呈现李维伊的个人作品展;明年3月,松美术馆将举办宋琨20年艺术创作生涯回顾展;同月,广东顺德的和美术馆将呈现蒲英玮的个展。2024年,方媛将在龙美术馆举行个展;2025年,还将会有季鑫的个展在龙美术馆举办……